2012/03/27

桃姐細膩情懷引反思



這篇遲來的「桃姐」影後感,不怕含劇透,因為好多人也看了,來到這一天還說,就是為了分享一下對於「桃姐」點點滴滴的感覺。說老實的,若不是劉德華參與,葉德嫻這類電影的票房,會徘徊在「笨小孩」的等級。若不是葉德嫻揚威海外,替港爭光,人人急欲看「桃姐」,票房也不會長紅。但觀眾若抱著看娛樂片的心態去對待許鞍華的女性電影,亦只會讓你碰得焦頭爛額。「桃姐」所流露的是那份淡然真摯的情懷,好比早前的「天水圍的日與夜」,單看電影開首桃姐買菜煮飯那幕,跟「天水圍的日與夜」如出一轍,非常生活化,幸好「桃姐」比「天水圍日與夜」多了一些幽默位,為全套片帶來少少調味劑。這是許鞍華導演的風格,她很喜歡將那份生活感融入電影中,觀眾亦需要細味演員的眼神交流和動作去理解整個故事。



整套電影瀰漫著淡淡然之感,沒有太大起伏,即使片末桃姐的離逝,也沒有故意催淚,只透過ROGER決定前往國內公幹而帶過桃姐的離開,不刻意,一樣令人黯然。而幽默的細節位亦不少,例如ROGER跟桃姐在公園仔談到,老人院內有個伯伯喜歡她,桃姐即時跳起「睬」一聲,那份可愛,是很多老人家害羞的表現。葉德嫻完全掌握一位平凡老人家的神髓,難怪能揚威威尼斯。梅姨演活一個老人痴呆的鐵娘子,葉德嫻演活愛錫少主的老工人,一中一西的影后同樣精彩,只可惜鐵娘子故事太失衡,談及從政部分太傖促,以致在香港未能引起話題。而「桃姐」卻是切身的。切身在於,如果你屋企有老人家,你一定會很有感覺,更能感同身受。就好比我的祖母一手一腳揍大我,因為年老了,屋企乏人照料,又患病,結果要往老人院去。我的祖母不是善於交際的人,貿然跟一大班陌生婆婆一起住,看到桃姐剛進老人院時的不適應,我不禁回想,當初祖母的心情也是否如此?我的祖母是一個怕髒,很講究的人,就如桃姐當日入老人院時,摸摸櫃面,搖搖頭。不過桃姐比我的祖母較適應老人院的生活,至少她會結識朋友,但我的祖母卻不喜與人交往,最高興的就是我們去探她的時間,就如桃姐見到ROGER一樣。老人家辛苦了大半生,年老時的寂寞,總渴望親人伴在身邊。桃姐沒有親人,在ROGER家打了一輩子工,幸好ROGER也把她當作契媽看待。因為年青一輩工作忙碌,若老人家沒法子照顧自己,總不能留她單獨在家,老人院是迫不得已的一個選擇。但私營老人院,收費高昂,非一般市民能負擔,而且茛莠不齊,希望新上場充滿理念的梁特首,除了應付高昂的樓價外,還要處理香港的老人問題。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陪陪她,已夠她期待一天,樂活一日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一齊交流下…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