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1

走入烽火大地《ARGO救參任務》




如果要對中東國家說出一些聯想詞,那該是:神秘、混亂、石油、恐怖組織、打仗。對於這些國家,尤其是伊朗和伊拉克,我想,這生人也未必有機會親身拜訪。如果不是看了早前的無線節目《走過烽火大地》,我對於中東的認知可謂近乎零。透過節目,我們知道這個世界還有很多人是生活在戰火的邊緣,他們對於未來也只是抱著「見一步行一步」地生活,生活於伊朗的人,他們是很親切的,只是害怕突然又打起仗,然後美國就投下一枚炸彈……活在荷里活電影長大下的我,雖然也不相信美國的「自以為世界警察」,但總不致於會對美國產生仇恨、或是恐懼,那是因為香港沒有石油可取?﹗原本我不明白,為何美國會用「邪惡軸心」來形容伊朗,但透過近日上畫的《ARGO救參任務》,我開始明白過往的一段歷史,兩國之間不相往來的原因……

《ARGO救參任務》是講述1979時期的伊朗人質事件,那時美國收留了伊朗流亡國王巴列維,而因為這國王在任期間曾經以殘酷統治對待人民,被推翻後流亡國外,所以伊朗激進分子闖進美國大使館劫持了52名美國人質,希望迫使美國將巴列維遣返伊朗審判。而其中有6名使館人員逃走,在加國領事家避難,於是美國政府和中情局就想辦法如何營救此6名使館人員,而不會對外交造成影響下把他們安全撤離,而中情局營救專家東尼曼迪斯 (賓艾佛力 飾)就設計出假扮拍電影的團隊救出6名人員,故事就是描述整個營救計劃。此片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篇,原本是美國的機密任務,在克林頓總統年代解密。原以為扮拍片這個營救計劃是電影想出來的橋段,沒料到真實世界中,卻真的有如此瘋狂的事。而電影中,除了片首的伊朗人民闖進大使館的暴亂場面和片尾在機場追逐的情節,其餘情節是連場文戲,包括東尼曼迪斯提出計劃後如何籌備拍攝小組令伊朗人信服,帶領6名使館人員通過審查關卡等等,此等等文戲,都拍得甚有迫力,正如大家欣賞過的《寒戰》,有時,電影不一定要武打戲才能塑造出緊張感,即使兩名演員對峙、透過鏡頭運用描述兩方人民的對立,都可令到整部文戲連場的電影衍生出緊張感。由東尼曼迪斯籌備拍片計劃、爭取美國政府首肯、到伊朗營救使館人員、爭取他們信任、瞞騙伊朗政府軍警…每一個關卡,觀眾都會被電影掀動情緒,為東尼曼迪斯的每個進程擔憂和緊張,這就是此片的成功之處。而片中亦加插了男主角東尼曼迪斯與兒子之間的情感關係,由於身為中情局人員,能夠與家人相處的時間甚少,與老婆分居,但他的心裡一直記掛著兒子。他抱著兒子睡覺的一幕也默默透露了父子情懷,讓人感動。這亦是他參與危險任務的動力,無論如何一定要保護眾人安全離開,然後回家見兒子。這個側點描寫令到整套電影的人性味道再加重。對比其他以一敵百的特工電影,ARGO的特別就是其人文意識濃厚,令到每個電影中的角色也變得立體,包括6名使館人員、參與拯救行動的特技化妝師、老牌電影明星、加拿大使節等等……既擔任男主角,並手執導演筒的賓艾佛力今次交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把原本非常嚴肅的政治題材,利用剪接、多角度的情節刻劃令到此片增加娛樂性,此片言之有物,非單純的特工動作電影或是紀錄片,亦可讓觀眾對於當時的歷史有著由淺入深的了解,增進不少兩國之間的外交歷史知識,更難得的是,兩個小時的電影絕無冷場,實在值得推介給大家入場觀看。

說真的,如果不是早前看了《走過烽火大地》,我未必對此套電影有興趣,可能亦會以美國的角度,認為伊朗人殘酷。當然,此片是以美國的角度出發,或多或少都會把伊朗描繪成暴民國家,但電影當中亦有提及,因為是自己之前先侵擾別人國家,支持那個殘酷不仁的巴列維政府,這點也總算稍為公正地描繪整個事件。建議大家在電影播畢,留下來看一看片末提供的歷史圖片,片中演員的造型跟真實的人員真的很相像,而片中用泥頭車吊起美國人屍體的情節,也確實在片末的歷史圖片也看得見,增加此片的真實感。也難怪美國跟伊朗會成為世仇、斷交,從這片《ARGO救參任務》,我們就明白,美國人對於伊朗的恐懼,但,其實活在伊朗的平民百性又何嘗不是害怕戰火的牽連……




1 則留言:

  1. 果然沒介紹錯,此片真的很不錯。電影最後十數分鐘,利用剪接來營造緊張氣氛,真的功架十足哦!可惜 Ben 的演技實在有限,跟他的導演功力差很遠。

    回覆刪除

一齊交流下…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